仁醫(yī)醫(yī)療特別邀請到江門市中心醫(yī)院四肢關節(jié)骨科鄔黎平博士做專題訪問,分享他們團隊與德國膝關節(jié)協(xié)會創(chuàng)始主席、歐洲運動醫(yī)學協(xié)會前主席Prof. Mayr于2021年10月共同合作發(fā)表的SCI文章,2018年江門市中心醫(yī)院四肢關節(jié)骨科聘請Prof. Mayr為該院的國際客座教授,并且共同成立了“中德運動醫(yī)學交流中心”。該論文創(chuàng)造性提出基于三維立體空間的全新的脛腓骨近端骨折/脛骨平臺骨折的分型——“鄔氏分型”,采訪中鄔博士也分享了他作為SCI雜志的審稿專家對同行的建議,以及發(fā)表SCI的科研經驗等。
點擊圖片 搶先看精彩片段
在黃遠翹主任的指導下,經過漫長的分析總結,反復探索驗證后,他們不但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全新的脛腓骨近端及脛腓骨近端骨折的概念,而且還創(chuàng)造性提出了基于三維立體空間的全新的脛腓骨近端骨折/脛骨平臺骨折的分型。這個嶄新的分型被命名為鄔氏分型。
鄔氏分型的提出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它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分型中唯一可以對所有的脛腓骨近端骨折進行分型的分型。
2、鄔氏分型可以分成足夠多精細的亞型。比如本多中心研究中的1364例脛腓骨近端骨折的病例可分為45種類型。因此,它可以幫助醫(yī)生和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各種不同亞型骨結構的解剖和空間位置關系,以及他們之間的細微區(qū)別。
3、目前幾乎沒有任何的分型系統(tǒng)可以對前交叉韌帶和/或后交叉韌帶的韌帶撕脫骨折等細微骨折進行分類。鄔氏分型可以對此類細微的骨折進行分型。同時鄔氏分型可以對極為復雜的骨折進行分型,而其他的分型方法不能。比如,脛骨平臺內外側骨折合并腓骨頭的骨折。
4、在臨床診療過程中,鄔氏分型有助于醫(yī)務人員選擇更加合適和正確的內固定材料。鄔氏分型的誕生不但讓脛腓骨近端骨折(包括脛骨平臺骨折)的分型依據從X光片,CT片提高到了立體空間的高度,將為大家接受和研究并廣泛應用,而且將開創(chuàng)所有骨折的立體分型的新紀元!
# 鄔黎平博士訪談錄#
1、您是何時決定從醫(yī)的呢?為什么選擇關節(jié)外科?
1999年我們高中畢業(yè)填報志愿的時候,我很多同學都填報了計算機專業(yè)。因為在那個時代計算機是最火的專業(yè),很多同學畢業(yè)以后去了華為、騰訊這些大公司工作。當時我的想法跟他們不一樣。因為當時家中老人家經常生病,所以我就想著為家里的親戚朋友解決一些病痛,也讓老百姓看病更加容易一點?;谶@個目標,我報考了醫(yī)學專業(yè),從本科、碩士一直讀到博士。博士畢業(yè)以后,我就直接回江門市中心醫(yī)院工作了。
2010年我剛回江門市中心醫(yī)院工作的時候,醫(yī)院只有一個大骨科。2016年的時候,我們大骨科開始細分亞???,當時主要有創(chuàng)傷關節(jié)和運動醫(yī)學這幾個亞???。2015年至2016年我去了德國訪學,跟著德國老師學習了一段時間,當時我學習的專業(yè)是關節(jié)外科,掌握了相關疾病和手術方法。從德國回來以后,我在醫(yī)院開展了一些新項目新技術,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還獲得了醫(yī)院的獎勵,比如說膝關節(jié)的單髁置換術。
說起這個事情,要感謝我們科室的黃遠翹主任,因為我們黃遠翹主任當時非常支持我選擇關節(jié)外科,他希望我能夠把從國外學到的東西造福江門人民,能夠在關節(jié)外科這條道路上面越走越遠。
2、對于打算或已經從事關節(jié)外科領域的醫(yī)生,您有什么建議?
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就是打好基礎。因為關節(jié)外科是一個非常專的???,你首先就要打好外科的基礎,比如縫線、打結、外科切開縫合等基本的外科技術要掌握。
第二,在骨科要打好骨科的基礎,包括創(chuàng)傷骨科、顯微外科這些基礎。骨科專業(yè)的基礎也必須要把握好。有了這些基礎打底,在關節(jié)外科領域工作和學習就比較得心應手了。
第三,必須要把手術做好,手術要做得精益求精,能夠給病人帶來益處。適應癥也要掌握好,要想到做這個手術能給病人帶來什么益處或收益,收益大于負面影響,這樣就能獲得一個比較滿意的效果。
第四,我覺得作為一個關節(jié)外科醫(yī)生,要跳出以前的前輩或者以往的經驗這些條條框框,要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要用自己獨特創(chuàng)新的理念解決臨床當中的實際問題,我覺得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3、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在您的職業(yè)生涯中,您認為最具挑戰(zhàn)性最印象深刻的病例嗎?
在我十幾年的臨床經驗中,有一個病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這是一個六十幾歲的江門本地老太太,她當時因為髖關節(jié)疼痛入院,同時合并有腰椎問題。在腰椎科檢查發(fā)現(xiàn)主要是髖關節(jié)的問題,然后轉到我們這邊。我當時一看,發(fā)現(xiàn)髖關節(jié)爛得一塌糊涂,里面很多膿液,軟組織、骨頭和肉全部都被破壞了,很多膿液流了出來,非常麻煩。經過一系列穿刺抽液做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是一個髖關節(jié)結核,當年的結核治療起來是非常棘手的。
我們當時準備采取幾步走的方法。然后跟家屬溝通獲得同意后,第一次做了簡單的髖關節(jié)清創(chuàng)手術,把髖關節(jié)里面的壞死組織、膿液和結核桿菌清掉。但是清除以后疾病進一步發(fā)展,膿液從髖關節(jié)一直流到大腿達到膝關節(jié),甚至后面達到小腿。疾病進展得非???,我們后面給她進行了幾次清創(chuàng),效果也不是很明顯。
大概做了四五次手術的時候,適逢當時有個德國教授在我們科室做客座教授,然后我們把這個病例跟他匯報了。最后德國教授說,這個病人對她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下肢截掉,做一個髖關節(jié)離斷手術,再裝一個假肢。當時我把這個德國教授的建議跟病人家屬溝通了,病人家屬就認為,不管用什么辦法,都要把他媽媽的腳保住,這是他們家屬最大的期望。
非常幸運,經過八次手術以后這個阿婆得救了,后面康復得非常好,阿婆不但保住了她的這條腿,而且恢復了整條腿的功能。阿婆現(xiàn)在去菜市場買菜做飯,干一些家務,照顧小孩都沒什么問題。
這個印象深刻的病例里面有幾點啟示,我給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對于這些非常疑難極端復雜的病例,一定要跟科室的團隊商量好。
第二,一定要取得病人家屬的支持和體諒,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這個病人之所以在八次手術以后獲得成功,跟她家屬的鼎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如果這個極端復雜疑難的病例,沒有家屬支持的話,那我建議最好不要做,或者推薦到更高的醫(yī)院去做。
第三,就是堅持??赡苡幸恍┎∪嘶蛘卟±帽M方法之后,效果沒有想象中的好,或者說沒有取得一個非常好的效果,那么這種情況下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堅持堅持,繼續(xù)給他治療下去,或者用更好的方法,更好的技術來治療他。
堅持了以后,最終很有可能會收獲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我們這個病人就是做了八次手術,反反復復大概持續(xù)了一年多的時間,經歷幾次住院,也是因為堅持下來,所以取得了一個比較好的效果。這就是我從這個印象深刻的病例里面得出的經驗。
4、從您自身經驗出發(fā),您認為到不同醫(yī)院或者不同國家訪學的重要性?
對于去外地訪學,尤其是國內外訪學、進修學習,我覺得這是一個醫(yī)生成長的必經之路。它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你所在醫(yī)院的科室局限性,導致你接觸事物和技術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說,你去外地訪學能夠開創(chuàng)你的事業(yè),能夠見識到很多以前沒見識過的疾病,能夠了解你們醫(yī)院和科室沒有做過的手術,能夠了解到很多診斷疾病的具體方法和一些措施,還有隨訪、康復的技術。這個對于開拓你的視野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點,在訪學的過程中,你可以碰到非常好的老師,學到很多之前沒有掌握的技術,尤其是一些手術的方法。學會了這些技術以后就可以在自己科室、醫(yī)院里開展,造福百姓。
第三點,我覺得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意義,就是在訪學的過程當中,你會認識很多老師,會接觸到很多同行。在以后的日常工作當中,如果遇到什么疑難問題,或者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請老師和同行指導幫忙,這也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5、了解到您在國內外刊物上發(fā)表專業(yè)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SCI論文就有8篇,可以分享下您的科研經驗嗎?您是如何確定自己的科研主題和研究方向的呢?
我的科研理論基礎主要是在研究生階段學習的。因為我主要是做骨科這一塊,從本科就確定了以后想學骨科這個專業(yè)。至于科研方面的話,我覺得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我的博士生導師鐘世鎮(zhèn)院士。當時他給我們很好的教導,主要是在科研選題方面,他提出了一個比較好的理論,目前也一直在指導我的工作。
對于要選擇什么課題,他就提出“有人要、沒人搞、我能搞”,這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指導思路。就是你選擇這個科研課題,它實際的應用場景,如何解決實際上的問題,那么就是屬于“有人要”。
“沒人搞”就是你選定了這個方向,要解決這個實際問題,查閱很多資料,包括國內外的文獻,當你發(fā)現(xiàn)沒有其他人做這方面的研究實驗,這個就叫“沒人搞”。
“我能搞”意思就是,我所擁有的實驗條件和儀器設備,還有我這個團隊的力量,能夠集中起來,能夠把這件事情做下來,這個就叫做“我能搞”。
一直以來,我從畢業(yè)后到現(xiàn)在工作上的經歷和科研上的想法都以這三句話為依據。我可以分享給大家,應該是非常有用的。
怎么樣確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呢。因為我主要是做骨科,剛開始接觸的時候我做的是大骨科,以創(chuàng)傷為主。我很多研究課題跟創(chuàng)傷有關,包括我接下來跟大家分享的新發(fā)的一篇SCI論文,主要是提出脛腓骨近端骨折的“鄔氏分型”,也是我在創(chuàng)傷打骨科基礎的一些工作積累。
我現(xiàn)在轉型到關節(jié)外科中,目前主要的工作以髖膝關節(jié)置換為主,也診療一些肩關節(jié)的疾病,我也做腕關節(jié)置換、全肘關節(jié)置換這些手術。膝關節(jié)置換是我們現(xiàn)在手術量最大的一個手術。但是我發(fā)現(xiàn),做完膝關節(jié)之后20%的病人對手術效果不是很滿意。那么我就在想,為什么病人對手術效果不是很滿意呢?這個就屬于“有人要”的方向。
然后我就查閱有沒有人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文獻都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但是很少聚焦到關節(jié)置換以后關節(jié)假體的本身,很少有人聚焦在這方面,這就屬于“沒人搞”。
對于我來說,我做手術有接觸到假體的機會,我也有自己的一個團隊,所以我就想在這個方面做一點工作。最后,我就自己設計了幾款,目前我設計了三款新型的假體。
第一個就是保留前后交叉韌帶的假體。因為我們目前所有膝關節(jié)能夠用到的假體都是切除后交叉韌帶,部分假體保留前交叉韌帶。很多病人做完手術以后,因為本體感覺部分丟失,所以病人在上下樓梯的時候,大腦對膝關節(jié)的位置控制不好,這個也是導致病人術后不滿意的原因。所以我就自己設計了一款前后交叉韌帶保留型的假體,已經獲得專利了。
第二個就是我另外設計的一款新型假體。主要是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膝關節(jié)假體,做完以后都要用骨水泥把假體固定在人體膝關節(jié)部位。但是骨水泥容易出現(xiàn)很多問題,比如說骨水泥反應,最嚴重導致休克、死亡。還有骨水泥容易下沉、松動,導致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出現(xiàn)一些中遠期的并發(fā)癥。我們設計的是生物型假體,像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的假體一樣,可以直接植入在人體上,讓它通過骨長入的方式固定在膝關節(jié)的骨頭上面,像人體的自己的關節(jié)一樣。這個我也獲得了專利,也是我們目前研究的一個方向。
6、可以介紹一下您近期發(fā)表的SCI論文提出的鄔氏分型嗎?為什么會想到研究脛骨腓骨近端骨折新分型?研究這項技術的意義?
2013、14年的時候,我們當時在大骨科,我也會收一些創(chuàng)傷病人,最多的就是骨折的病人。骨折病人發(fā)病率比較高的是膝關節(jié)部位的脛骨上端及脛骨平臺的骨折。我們診治了很多這一類的病人,發(fā)現(xiàn)很多脛骨平臺骨折的病人,有時候會合并腓骨上端的骨折,比如說腓骨頭骨折或者腓骨頸骨折。但是我們在臨床治療的過程當中,往往很容易忽視了腓骨的骨折,就專門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打石膏或者做手術,用很多方法來治療。
我們又進一步研究,通過查文獻發(fā)現(xiàn),有30%的脛骨平臺骨折同時合并有腓骨近端骨折。如果是內側和外側平臺同時骨折,超過60%的病人合并有腓骨近端骨折。所以我們就想了,看事物要從一個整體的觀念來看,不能把它割裂開來。
然后我們去查文獻,發(fā)現(xiàn)很少有人提出脛腓骨近端骨折的概念,零零散散有幾個病例報道,比如說病人有脛骨近端骨折,有時候合并腓骨近端骨折,一共有三篇文獻(提及),我們也寫在了SCI論文里面。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我們這個骨折雖然它的發(fā)病率很高,但是我們要去診治。怎樣去治療呢?到底是采取保守治療打石膏或是夾板還是做手術。這個手術要怎么做?從內側切還是外側切呢?那我們要有個依據,是怎樣的依據呢?因為不可能所有的脛骨平臺骨折病人都要做手術。
依據就是根據骨折的分型,我們把它分為幾種類型,比如說1型、2型、3型、4型,或者1、2型我們就保守治療,3、4型我們就做手術,這個分型對于骨折的治療方面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了。
以前對于脛腓骨近端的骨折沒有明確的定義,也沒有分型。但是脛骨平臺近端的骨折是有分型的,它的分型是依據兩大類。第一大類就是根據X光的分型,但是X光的分型是一個二維的平面,包括像Schatzker分型、AO分型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不能用立體的視野來看脛骨平臺骨折的情況,尤其是后內側和后外側骨折,這個分型分辨不是很清楚。那么因為你分不清楚的話,有時候我們做手術,或者在診療的過程中就容易發(fā)生錯誤。
第二大類的脛骨平臺骨折是基于CT,像羅氏分型基于CT劃分了三柱,以CT的水平面為主進行分型。但是膝關節(jié)的脛骨平臺是三維的,它除了水平面以外還有矢狀面和額狀面。
所以當時我就有個想法,我們人的任何事物包括骨頭都是三維的,有三維立體的空間角度的,那么我們能不能從三維的角度把骨頭進行分型,不只是一個平面,我們加上了矢狀面、額狀面和水平面,那么我們這個分型就有三部分組成,形成一個完整的閉合空間。我相信這個分型會把骨折變得更加清楚、更加清晰。
有了這個想法以后,我就跟我的團隊開始做相關工作。我們大概從2014年開始具體的工作,我們收集了江門市三家三甲醫(yī)院,還有中山一家三甲醫(yī)院。從2010年到2020年,這10年間所有的脛骨平臺還有脛腓骨近端骨折的病人資料,還有X光、CT和三維成像的資料全部收集起來。收集了以后統(tǒng)計分析,反復修改驗證我們的理論。
這個過程得到了我們江門市中心醫(yī)院骨科黃遠翹主任的支持,他很支持我們這個科研課題的研究。我們用了整整7年完成了這個課題,總結出了結果,又進行了分析,最后寫成了這篇論文,論文也于今年10月份發(fā)表了。我們發(fā)表了以后很多同行表示非常贊同,他們也想來學習、了解這個分型。
對于這個分型,其實我們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一個完整的脛腓骨近端的定義,還有脛腓骨近端骨折的概念。
同時我們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三維立體空間的一個脛腓骨近端骨折的分型。我們團隊就決定把它命名為“鄔氏分型”。我們這個分型實際上對臨床有非常重大的指導意義,至少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們這個“鄔氏分型”可以對脛腓骨近端所有骨折類型進行分型。目前羅氏分型或者是其他的分型都不能對所有的骨折進行分型,但是我們可以實現(xiàn)這個愿望。不管是什么樣的脛腓骨近端骨折都可以找到分型。
第二,有一些韌帶附著點撕脫性骨折,比如說前叉止點骨折、后叉止點骨折,很多分型都是沒辦法包括這些骨折分型的。這些輕微的撕脫性骨折我們也可以在“鄔氏分型”里面找到具體的分型。
第三,一些復雜的骨折,比如我剛才講的脛骨平臺的內髁和外髁同時骨折,然后合并腓骨頭骨折,這些復雜的骨折,包括現(xiàn)在所有脛骨平臺的骨折,(以前的分型)它都不能分型,因為它涉及到了腓骨近端,而這些骨折都沒有包括腓骨近端,我們“鄔氏分型”是可以給它分型的。
第四,因為我們是一個三維立體空間平面的骨折分型,對于任何一個具體的病例,我們對它進行了分型以后,我們可以根據它骨折上的具體分型來設計手術或者非手術的方案。如果作為手術方案,我們可以依據分型選用正確的鋼板螺釘,這些內固定的方式來固定。我們可以精確的設計到這個螺釘打的位置打得多長,打的位置,用幾枚螺釘,都可以用這個分型來確定。醫(yī)生手術做好了,對病人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回饋。病人骨折愈合快,關節(jié)功能恢復好,可以達到正常的水平,那就非常好了。
第五,“鄔氏分型”非常具體,分型的種類很多,常規(guī)的分型有3型、4型、5型,我們的分型有幾十個分型,每一個分型都指向非常具體。如果我們同行或者專家學者要對這些病例進行分析和交流的時候,如果他用了我們這個分型來交流,那么他的指向就非常具體,非常精確了。
第六,我們這個分型還有一個比較好的重要意義,它是第一個用三維立體空間對骨折進行分型的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以后其他骨折部位的三維立體分型,都可以用我們這個方法來進行分型。包括一些肱骨的近端、股骨的近端、股骨的遠端,還有肘關節(jié),這些部位的骨折分型都可以用我們這個三維立體的分型來進行分析,這個也是我們以后的一個工作方向。
7、您作為多個SCI雜志的審稿專家,對于想發(fā)表SCI的同行有什么建議?
對于我們同行來說,如果想發(fā)SCI文章的話,有幾道檻就必須要過。
第一點,一定要有創(chuàng)新性。這個文章為什么能夠發(fā)表,就是因為你做了一些工作,可能以前別人沒有做過的工作,或者說你驗證了別人的工作,或者你對別人工作進行了一些否定,那么必須要有創(chuàng)新性,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你的文章有很好的創(chuàng)新性,對于很多雜志來說就是非常好的發(fā)表因素。
第二點,一定要過語言關,因為很多SCI雜志都是以英文的形式發(fā)表,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尤其是中國同行醫(yī)生來說,這個語言關一定要過。我提倡開始寫的時候就直接用英文來寫文章,不要用中文。寫完以后再翻譯成英文當然也是一個辦法。但如果直接用英文的思維來寫,然后再用英文的思維來修改,可能會更好。
因為我們是中國醫(yī)生,中國同行很多情況下發(fā)表英文的SCI文章會有一個檻,就是語言的地道表達。因為我們很多醫(yī)生也沒有去過國外,也沒有深入了解當?shù)氐娘L土人情,所以對他們習慣性的表達也不是很了解。如果你處于這種情況的話,最好寫出來以后,找一些歐美國家的專家教授幫你修改一下,或者說如果你沒有這方面的資源,那么你請專業(yè)的公司幫忙修改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8、您如何平衡行政、臨床、科研、教學工作及個人生活?
一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個小時,手上的工作又有很多,然后又要顧及生活和工作上的方方面面,如何平衡也是一個比較好的話題。
工作上的事情,我一般喜歡在工作時間之內完成。我不太喜歡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明天的事情拖到后天,我覺得這樣是不太合適的。工作上的事情,我一般都是當天事當天畢,無論是出門診或是做手術。
一般來說課余的時間,就是工作之后的時間,我是這么安排的,我一般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時間做科研寫論文。因為我花的是工作之余的時間也不會影響我的工作,這樣的話就會取得工作和科研的平衡。
其實我們很多科研項目都是從臨床當中來的。比如說我想比較兩種不同的手術方法,兩種不同的膝關節(jié)置換方法對于病人的效果,我們在做手術或日常工作的時候,就可以同時收集到原始的資料和素材了。我們做科研的過程就把它提取出來,然后給它總結分析提高,那么很容易就會形成你的個人思路,然后加上團隊努力以后就會形成一個比較好的文章。我的第二個建議就是工作歸工作,科研歸科研,生活歸生活,要分清楚。不能讓生活或者科研上的時間占用工作時間。